扬友情之帆骋前进之船 在包钢,素养教育的实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包钢普教系统依靠包钢这一强大后盾,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分别在 1986 年和 1993 年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使宽阔包钢青少年逐渐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升学压力下解放出来。同时,包钢在努力增强自身消化能力,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积极走向社会,拓展就业渠道,从而基本解决了普教毕业生的出路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千军万马争挤独木桥的局面。升学和就业两大问题的基本解决,犹如搬开了应试教育通向素养教育的路途上的两块巨石,为包钢基础教育体制的转轨铺平了道路。以高分数、高升学率为参照标准的旧的教育评估体系,是基础教育的一道紧箍咒。在包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一场教育评估体系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1985年,包钢教育处党委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大面积提高学生合格率”的任务,要求各学校明确区分“升学”与“合格”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标准,改变“升学即合格”的错误观念,制定并贯彻新的教育目标,大面积提高学生合格率。1988 年,包钢普教系统的考试改革全面开始,以检查合格率为目的的考试评价系统取代了以往为升学服务的考试评价系统。考察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成绩,主要是现在和过去比,看是否有进步,看进步的幅度,使学校、老师、学生得以从升学指挥棒的阴影下摆脱出来。素养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素养教育的气候已经形成,如何把紊质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换句话说,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素养教育的丰富内涵呢?1983 年,包钢教育处提出了“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全面进展”的指导思想;1992 年,包钢教育处党委提出了《全面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制定了素养教育的五条根本措施。在包钢的素养教育实践已经取得卓然成效时,包钢的教育者们在实施素养教育的道路上并没有止步。当他们试图把包钢的素养教育水平推向新的高度时,他们清醒地看到:以往的素养教育实践还只是以学校内部机制的改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范畴,而在教室之外、校园之外的宽阔教育空间,素养教育还未涉足。素养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假如仅把教育的领域局限于课堂,如何真正实现这“三个学会”的目标呢?是巧合更是必定。少先队“手拉手”互助活动吸引了包钢教育者的目光。他惊喜地发现,“手拉手”互助活动和素养教育“有缘--“手拉手”活动和素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