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理论述评 摘 要: 对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个理论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深化地分析和探讨,概要提炼出各个流派的讨论焦点和所能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新古典学派讨论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把技术进步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新熊彼特学派对技术推广与扩散、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化的讨论,但其讨论假设与现实相差较大;制度创新学派讨论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但其所讨论的制度拘泥于具体制度,忽视了对政治制度的讨论;国家创新系统学派认为创新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但仅以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为例进行讨论并得出了相应结论。 关 键 词: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创新理论 一、 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对技术进步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国家的富裕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有助于某些机械的发明,这些发明将减少生产中劳动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某些机械的发明”的论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技术创新”的含义。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人类历史进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认为生产力是社会进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他关于“没有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资产阶级是不可能产生的”这一结论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 技术创新理论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一些学者对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不满[2]。其进展是从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无视技术创新和变革对经济进展的弊端进行批判开始的。尽管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等重要经济学家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都没有对其进行系统论述,而熊彼特将创新作为其一生经济理论讨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最终使创新得到了其在经济分析中原来应有的地位。 熊彼特于 1912 年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于 1939 年和 1942 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着,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在《经济进展理论》中,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它包括五种类型: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纳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方式[3]。 熊彼特对经济学的进展和创新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熊彼特的分析结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