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筑学存在生态 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景观建筑学以一种法律规范化了的知识形式以少数几个西方国家为活动中心向外传播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过截然不同的或某些特征相重叠的景观建筑学。这些建筑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识别标志。有时候是通过国家与地域的标志来识别,有时候是通过语言的使用范围来识别,还有时候是通过文化背景来识别。在一个特定的职业范围包括从业人员和学者这些识别标志与民族的、国际的模式和跨文化沟通紧密相联。在 20 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由于政治原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中国和那些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一直处于一个与景观建筑学盛行的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环境中。近几年,随着中国的学生和专业人员与西方学术机构的接触逐渐增多,出现了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当中国源源不断从西方引入设计理念和手法的时候,中国究竟能承受多少外来文化的沟通?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到处充斥着握手和微笑,但文化沟通所面临的文化输入和实质性问题却被陈词滥调所掩盖。在 20 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和亚太地区成了高速进展的焦点,而我们又该构思一个怎样的跨文化沟通的新脚本呢?第二,教育机构、大专院校及其特定的实践已经在敏感而强有力的跨文化接触的期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些引入景观建筑学理念的机构,怎样才能引导我们从单向式的文化碰撞走向多元的文化沟通呢? 这篇文章将尝试着回答在跨文化沟通和教育机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所要做的分析与其说是说明性的,不如说是探究性的;它将试图唤起文化在期望与观点中转换的可能性,并引起思索。“恢复景观作为一个批判性的实践”在这里有三个方面的理解:①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文化界horizons,因为它在展示趋同主义特色的时候,使乡土观念在某些形式上自然化与合法化。②通过挖掘景观或文化在当前陷入困境的根源,否定、忽略它们或使它们重新具有生命力,以达到修复一定形式的景观或文化的目的这里主要指中国的景观文化。③解释为什么恢复景观会涉及“恢复理论”,这种理论由于各种原因被繁忙的从业者和迷惑的学生所曲解。 基本前提是:目前景观建筑学的进展已经使它与中国文化比在 20 世纪的任何时间里都更容易结合起来探讨,论证的方法是以事实为例证的,并具有选择性,将主要针对近一段时间里在西方读者中盛行的关于景观建筑学的论文的片断进行分析,并揭示他们的论文是怎样掩盖了跨文化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