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就难以避开地要打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保藏。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 1 教材简析: 《最终的姿态》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依据 5 月 12 日 14 时28 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务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白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劝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仿照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和自我学习的实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终的姿态”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打算: 学生:课前能依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老师:制作教学 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纳“课前了解——小组探究——沟通感悟——老师点拨”与“品读感悟——驾驭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相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 5 月 12日 14 时 28 分。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全部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全部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态持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终的姿态,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索“这位一般得不能再一般的中学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绽开探讨: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