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经理人市场流动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影响经理人市场流动的两大因素:信息和信任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完善民营企业经理人市场流动过程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经理人的职业化、建立控制权折中分享制度、完善对经理人的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经理档案库以及完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等。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理人市场流动完善措施 管理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瓶颈。已有的讨论表明,信息和信任因素是构成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的主要障碍。具体来说,经理人市场失灵问题在信息方面表现为民营企业主不了解经理人的真实能力,与此同时经理人也不了解民营企业的真实状况,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治理结构等。此外,民营企业主也担心重要的商业“隐私”信息泄露或流失。就信任而言,民营企业主担心可能失去对企业的实际控制,而蜕变成经理人控制的企业。经理人也担心随时可能面临着被民营企业的“内部人”所挤兑,不同意投入真实的人力资本。基于民营企业经理人交易失败的这两大因素,本文提出如下促进民营企业经理人市场顺利交易的措施。 加强经理人的职业化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经理人应体现其职业性,但非职业化是我国目前的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特别性,使得他们不可能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的经理人。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具有企业家能力的经理人是抱着自己创业的心态进入经理人市场的。这样经理人的目标在不少情况下是游移不定的。他们处在一个相机选择之中:自己作为创业者还是作为经理人。在存在大量市场机会和进入壁垒不高的情况下,这种选择更有其合理性。因此,对于不少被雇佣的经理人,完全可以将这一位置作为成就自己创业的一个学习和资源猎取过程。经理人本身也有着强烈的家族主义取向,将作为经理人看成是为他人做企业,即便给予多高的收入补偿,都终究不是为自己或为家族做事。家族所有者也同样很少将经理人看成是自己人,而是时加防范。上述问题说明加强经理工作的职业化问题非常关键。 建立控制权折中分享制度 企业和经理人双方的家族主义取向导致双方的相互信任缺乏,家族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的“隐私”经营给企业从外部引入经理人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经理人可以将企业“隐私”作为“人质”。这决定了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成本的剩余损失是高度不确定和风险较大的。同时,经理人的非职业性,或在自己创业与作为经理人之间转移的成本很低,导致经理人市场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