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语文《想北平》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景秀敏 我执教的《想北平》课堂上非常平静,没有热烈的讨论,也没有激情的诵读,学生沉入文字感受品味,在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讨论广泛而深入。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恐怕是因为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到了以下方面: 1.用板书呈现学习过程,清晰明确[.Com] 板书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知识重点的强调,这次板书,我保持了一贯工整规范的特点,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按点展现在黑板上,再依据学生们的答案往上面填内容。纵观整个黑板,它就是我这节课的微型教案,学生能清楚明白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以及重点。 2.提问语言简练、指向性明确 上课过程中,提问的不明确往往导致学生的回答偏离方向,所以问题该怎么问,全组老师帮我进行了细致的推敲。在讲课的时候,由于问题提出明 确,学生的回答准确到位,节省了不少时间。 3.把课堂还给学生,及时关注学生动态 方法的运用是要照顾到学生的主体的。也就是说,这是学生在学习,而不是老师在学习。照顾到学生主体的另一层意思是方法的运用要和 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学生本就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自己学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节课,我依然像以往一样,让学生自己来说,他们说出来的就是他们自己的想法,文学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对于学生回答合理的地方,我都是采取支持的态度。 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有它的优势,可以实现大面积的生生互动,老师还可以时时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动态。这节课,我通过浏览大家的帖子,及时调整上课内容,看看学生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按需供给”。 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回答的很精彩,在讨论对题目的理解中,学生不仅能回答出“想”带有感情色彩之类的语句,还结合了当时作者的写作背景,考虑的非常准确全面。整节课,浏览学生的跟帖情况,学生把握情感非常到位,文本意识也很强,还说出了一些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己的解说,解 释的很有道理,我认为是非常可取的。 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应用拓展,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课是从小的事物入手,恰当的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北平深沉真切的爱,学生们是否体会到了呢?于是,我启发同学们以“想那……”为题,抒发自己对家乡的 思念。通过浏览学生的跟帖情况,同学们不但符合了本节课的训练要求,做到了从小事物入手,运用了一些表现手法,而且都把彼此评价当成了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