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复习指引自然地理知识点梳理高考“3+文/理科综合”的新模式,文科综合试题往往具有题量少、分值大考点覆盖率低(相对于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而言)、综合性强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高中文科综合复习的模式必然是一种海底捞针式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帮助考生以最快的速度从“茫茫考点”当中捞取“有效之针”给考生一个清晰思路应试,只能追求“画龙点睛”的效果。让学生们在考前浏览一下就可。一、宇宙中的地球从高考命题看,考查的形式有两个规律:一是直接以日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联系实际,以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的素材,或提供隐性信息,综合考查对地球日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内容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晨昏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侧重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光照图的判读、有关的地理计算、太阳高度相关知识、正午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要高度关注。1、光照图的判读:最主要的是晨昏线的判断,有时可以直接通过图判断,但在判读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南北半球,从而判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还有一种是无图考图题,告诉你某两个地点同时日出,则应把两点连接起来,既然两地同时日出,说明同在晨线上,根据晨线的倾斜方向,判断季节,从而作出正确的答案。有时考题中给出的时间,很有可能就是解题的关键,如告诉你某个事件是12月15日,则反映出这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晨昏线的倾斜方向也同时可以确定。2、时间的计算:这部分内容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一直都是难点,并且区时和地方时计算是易错点。时间计算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两地相差的经度数,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一小时,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同时在解题中注意一些关键语,如正午或此时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头脑中应立即反映出此时就是当地地方时的12点,从而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差,注意东加西减;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是180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经度范围=1800经线的地方时×150。3、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0,由此向南北递减,减小的幅度为其与直射纬线的纬度差,因此只要找出各点与直射纬线纬度之差,即可求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4、正午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1)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3)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南半球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4)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5、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1)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