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激发学生“短跑”兴趣浅说李飞燕摘要:当前的体育课,中学生谈“跑”色变,大多不喜欢上跑步课,但无论是从中考模式,还是从学生的身体素质来看,激发学生短跑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中学体育课;跑步;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练习方法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笔者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短跑作为一项最为基本、常见的体育项目,与球类或其他竞技类体育项目相比而言比较简单,容易引发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其实越是简单,其方法要领就越是重要,但是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大多都认为这项项目是天生的,所以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从事短跑练习,缺乏兴趣,终身体育的意识难以形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发凸显,跑步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必须激发学生跑步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如何提高跑步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一、遵循高质量轻负荷的练习原则就提高短跑效果的方法来看,传统教学认为重复练习法是最有效的,但是笔者研究发现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从第二次练习开始就明显出现耐心和兴趣下降的现象,外在表现为练习时懒散多了,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所以有部分体育老师就练习一两次跑步,然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了。如此做法,跑步教学仅仅是走走形式,学生的爆发力、反应能力和身体素质难以得到提升,课堂效率明显低下,当然为了重复练习,而忽视学生的情绪也非常容易导致学生肌体疲劳,消极的反复练习也必然高耗低效。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上跑步教学要多从事灵敏性练习,教学环境要宽松、巧妙,在学生兴趣不高的时候应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度较高的活动设计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笔者在跑步教学中尝试着用学生喜欢但是又被班主任所压制的“追逐跑”的方法组织教学。“追逐跑”相比传统的跑步教学而言,具有相互竞争性,同时学生在追逐的过程中,肌肉活动强度达到最大值,心率也攀至最高,学生在追逐跑的过程中可以突破自身的生理极限,提升其无氧代谢能力。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安排追逐跑练习的距离时也进行了思考,安排在100米左右,设置前、后两条起跑线,两线之间相距3米的距离,让学生感觉要(被)追到,但是要努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提高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同时短距离追逐又不容易有疲劳感,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成就动机和兴趣的驱动下,自觉自愿地进行反复性训练,在训练中提升技能和能力。二、科学设置短跑练习时的场地设置练习场地是有效练习的硬件条件,在场地和器材的设置上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学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中的无意注意规律出发,有效地聚集学生的注意力,借此激发学生的正情绪,从其内心滋生出参与欲望和练习的需要,学习是快乐的,体育教学更应该给学生有愉快的情绪的体验。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有所体现,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备课,除了我们备常规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法之外,教学场地也是备课的重点,场地和器材的安排必须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体育训练兴趣,让学生体验跑步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下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从教学经验来看,科学的场地设置直接关系到练习的最终效果,但安全是前提,备场地要杜绝隐患的发生,从“短跑”的项目特点来看,其有着速度大、惯性大、身体难以控制平衡等特点,如果场地设置不科学,学生容易受伤,从学生心理角度来看,只有学生在短跑练习中出现跌倒现象,对其他学生的心理是有负面影响的,他们会感到害怕,势必影响练习的积极性,最终降低教学效果。短跑教学场地设置,传统做法都较为简单,“在跑道上画上平行的三条分隔线,前两条分隔线之间做一下辅助性练习,二、三条分隔线之间做一下加速跑,练习两三次,再做一回接力游戏比赛。”这样的场地设置,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兴趣早已消磨殆尽,即使再训练也是迫于无奈的消极应付,能力由于缺乏自身的努力不会有较大的提高,而且练习过程中学生还容易发生碰撞而摔倒。笔者“从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原则出发,在刚开始进行短跑教学就设置了这样的场地,在相距60米的跑道上,画出各自练习的跑道,这跑道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