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是怎么一回事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近 50 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预测表明,未来 50-100 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进展。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而且许多影响是负面的。因此人类需要实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来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在参加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际谈判中,我国面临的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1988 年 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提供气候变化最新科学信息的权威机构。它在 2025 年发布的第 3 次评估报告指出了全球变暖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已经相当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等。人类活动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并导致气候变化的讨论,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1896 年,瑞典科学康斯万特·阿尔赫尼斯就对燃煤可能改变地球气候做出过预测。他指出,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 5-6℃。之后,有许多科学家陆续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1957 年,瑞威拉等在美国发表了关于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同年,美国夏威夷观象台开始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从而正式揭开了人类讨论气候变化的序幕。温室效应是这一话题的核心。它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对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由—18℃上升到当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已适应的15℃。一旦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