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分组实验记录⑴.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五上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活动目的: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高度变化活动过程: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2.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提示:注意在同一地点观察。描述太阳的位置,可以借助参照物(大树、房屋、旗杆)来表达。实验记录:东→西,低→高→低⑵.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上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活动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活动准备: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小尺、钟表、温度计活动过程: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提示: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观察应该延续一整天,获得一天的数据。实验结论:影子变化的规律,西→东,长→短→长⑶.制作简易太阳钟(五上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活动目的: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制作简易的太阳钟活动准备:卡纸片、指南针、钟表、硬纸板、胶水活动过程: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达到某一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用卡纸、指南针和硬纸板做一个更精确的太阳钟。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将圆分成24等分,每一等份再分三等份,这样每一等份角度为5度,代表20分钟)2.把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硬纸板(其中一角为当地纬度)竖起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固定在12时的位置)。3.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⑷.观察月相盒中的月相变化(五上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4课《看月亮》)活动目的:知道月亮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活动准备:记录纸、月相盒新月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月食必定发生“望”(农历15前后)。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因为只有十五时地球才处于月地之间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因为只有初一时月球才处于日地之间。⑸.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五上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活动目的: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活动准备:小孔板、手电筒活动过程:将三张小孔板的小孔位于同一直线上,用手电筒光照射,看光线通过的情况提示:这个实验要在暗室中进行。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五上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2课《照镜子》)活动目的:发现镜子成像的特点活动准备:每人准备一面镜子活动过程:1.照一照镜子,你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闭起一只眼睛,看看镜子里有什么不同。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3.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这个角度的图像不仅左右相反,而且上下相反)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光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的;两面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⑺.研究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上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3课《研究透镜》)活动目的: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不同折射功能活动准备:每组准备一套透镜活动过程:1.透过不同的镜片观察物体,看发生了什么变化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纸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试一试凹透镜能否聚光。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情况。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调节凸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使窗户的影像最清晰。再用凹透镜试试。实验现象: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而凹透镜则有缩小作用。凸透镜可以聚光,而凹透镜则能使光发散。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而凹透镜则不能。⑻简单电路的连接(五上第三单元《电和磁》第1课《简单电路》)活动目的:了解简单电路的构成活动准备:电池、导线、小灯泡活动过程:用电池、导线、小灯泡,想办法使一只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灯丝的两端连接在哪里,让学生知道电池有正负极。⑼.导体与绝缘体的检验(五上第三单元《电和磁》第2课《导体和绝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