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美术新课改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摘要: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也更加适应和满足儿童特点及要求。作为当代的一名教师就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现实出发,用现代的手段、方法、理念进行美术教学,摆脱传统美术教学的一些条条框框,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新思路。“儿童”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生命阶段”,它曾赋予我们许多的幢景和梦想,带给我们几多快乐和天真。“想画画”这是每个儿童阶段的人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经。因而美术课便成了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而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也更加适应和满足儿童特点及要求。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新的学习的方式。作为教师在美术课中的地位尤显重要。在结合多年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小学美术新课改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只有尊重和了解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行为特点,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那么,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尊重、了解学生自身心理、生理发展学龄初期的孩子刚刚从略图期过渡到概念写实期,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尚显幼稚,往往以个性形象思维来补充观察认识的不足。表现在作品上则带有概括性,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代替视觉的感受。比如学龄前儿童画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嘴,在圆形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而传统的技法课主张你这幅画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如果一堂课上下来,学生一个都画得不好,一个画得都不像,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如今,我们要摆脱这种坏习惯,我们应该更明确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滋润的发展。如学生在学习美术《小鸟的家》一课时,在讲解鸟的头部和身体形状时要求学生画出不同鸟头和身体,要求后一位学生画得不能重复前一位学生的形状,要求学生求新求异,再让学生对不同鸟头和身体进行比较。本来,只要求学生掌握鸟的特征,通过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有益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象、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摆脱传统技法课的“像”。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加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经常由于想的多,为制作不出来而苦恼。他们开始注意画面的空间感和教师讲授的透视知识,开始注重物体的结构。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经常拿自己的作业和成年人的作品比,产生畏难情绪。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跟不上知识,手跟不上眼睛,所以他们的表现欲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客体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作品的自我评价,外部比较与评价开始重视,不积极的评价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因此,从整体看来,这个阶段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应做好这一阶段学生兴趣的激发。二、尊重、了解学生美术作品的发展特征1、儿童美术作品的多样性美术作品并非是照相机似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