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文献修复》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运用------以“方裁画心”知识点为例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刘晓莺摘要: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活”,且可随时随处学习的特点正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欢迎。文章在对微课程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修复》课程的教学要求,以“线装书方裁画心”为例,就微课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剖析与设计。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文献修复方裁画心文献修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图书信息管理类专业课程,主要讲授文献资料的保护和修复技巧。对于文献修复课程的教学,传统上以“老师操作演示----学生练习”为主要授课思路,学生也只是刻板地依照老师的动作来操作,无法真正掌握具体的技巧步骤。笔者结合文献修复教学的实际要求,提出了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期待微课程理念能更好地促进“微学习”。一、微课程的内涵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在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课程。随后,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提出了“Micro—Lecture”的概念,国内专家将其翻译成微课程,自此打开了我国微课程理念及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我国,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先生,他就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标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即微课程是课程的延续,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与传统课程相比较,微课程的特点是:(1)时间较短,内容精简。教学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2)短小精悍,使用方便。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3)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4)主题突出、目标明确。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5)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教学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掌握微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微课程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成效。二、《文献修复》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以“线装书方裁画心”知识点为例微课程是微视频、教学设计、演示文稿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对于学生而言,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有效地途径;对于教师而言,微视频教学设计是微课程的灵魂,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表现。因此,根据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将教学诸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有序安排,从而确定教学方案。2.1教学选题选择合适的微课程题目是微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前两年,曾学习过广州医科大学钟南山教授的一个微课程,题目是“支气管哮喘概论”。在目前工业污染和雾霾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支气管哮喘已经成为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个选题就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微课程的选题涉及内容不宜过多,2—3个知识点比较合适,知识点间要环环紧扣,在短时间内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线装书方裁画心”作为微课程选题,是因为我校图书信息管理专业中有一门核心课程《文献修复》,该课程中有一个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