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钻孔灌注桩桩顶超灌控制初探

钻孔灌注桩桩顶超灌控制初探_第1页
1/3
钻孔灌注桩桩顶超灌控制初探_第2页
2/3
钻孔灌注桩桩顶超灌控制初探_第3页
3/3
钻孔灌注桩桩顶超灌控制初探钻孔灌注桩可穿越各种土质复杂或软硬变化较大的土层,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其对承载力的适应范围广(为 300~20000 公斤),施工机具简单,且施工过程具备噪音低、对相邻楼宇影响小、施工安全性好等诸多优点,因而在基础加固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施工环节较多,技术要求高,工艺较复杂,需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水下灌注混凝土隐蔽工程的灌注,无法对质量进行直观控制。因此其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稍有疏忽,很容易出现质量弊病,其中以常见的桩顶超灌通病现象极为明显。一、超灌成因分析1、浮浆层形成原因分析根据施工法律规范,钻孔后要彻底清除孔底淤泥。但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很难将淤泥彻底清除。在进行封底施工时,首批混凝土冲出导管底口向孔底四周流动扩散,与孔内冲洗液掺合形成一定厚度的浮浆稀释层。由于用导管灌注的水下混凝土从下往上顶升,当导管有一定埋深时,后续灌入的混凝土在已灌入混凝土内部流动,首灌的混凝土始终处在最上层,最终在桩顶凝固成浮浆、泥渣等混杂层。浇灌混凝土时,若导管插入混凝土之内过深,浇注速度又较快,容易在孔体深部沉积较多骨料,加上振捣过程混凝土的离析,也容易导致桩体上部强度较低。混杂层及其下的低劣混凝土层强度低,应予以凿除。浮浆层处于桩顶时,只要保持一定的超灌量,亦即保证设计标高位置的桩体强度,则能保证桩身质量。假如浮浆层处于桩底或桩身中间,则形成夹泥或断桩,桩身质量就无法达到要求。因此,混凝土灌注工艺显得异常重要。2、出露桩头分析1)受地层条件、施工机具、成孔工艺和冲洗介质等因素限制,排渣不彻底,清孔效果差,孔底沉淤多。在这种条件下,采纳正确的水下灌注混凝土工艺,设计超灌量不小于 50 厘米,则既能满足桩身设计要求,又易于凿除超灌部分。2)成孔工艺合理,清孔彻底,孔底几乎没有沉渣或沉渣很少,同时严格根据操作章程灌注混凝土,所形成的桩头浮浆层很薄,一般为10~20 厘米,超灌的桩段大部分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3)清孔不彻底,桩底淤泥较多,又未能严格根据水下灌注混凝土工艺规程操作,这种情况下桩头浮浆层不厚,但却有桩底沉渣多、桩身夹泥甚至断桩的隐患,而且超灌部分也不易凿除。此外,灌注过程当中对混凝土上升面测量不准,也会导致桩头高低不等,有的桩超灌 2米左右,有的桩却达不到桩高。二、成孔工艺和灌注工艺的影响根据循环介质(泥浆)的流动方向,钻孔灌注桩分为正循环回转钻进和反循环回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钻孔灌注桩桩顶超灌控制初探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