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民俗以新的内涵—学校剪纸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实践研究【内容摘要】在“文化立校、特色亮校”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引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我们开展了学校剪纸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课题研究,至今已走过整整十年。十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以裘一峰、沈雅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剪纸特色教师的辛勤努力下,通过营造校园剪纸氛围,开发剪纸校本教材,开设剪纸特色课程、开展剪纸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加强剪纸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及与剪纸特色学校校际联谊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在创建特色学校,培育校园文化,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上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零打碎敲到系列开发,从平面运作到立体推进,学校特色与校本课程、校园文化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的剪纸特色文化创建之路,为农村小学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创建学校特色,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关键词】 民俗 剪纸 文化 发展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理论意义1、基于一种需要——是传承与发展祖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需要在生生不息,历史悠久的民间美术长河中,有多少朝代兴盛衰亡,但民间艺术生命之强,与天地共存,比如剪纸。这种源于远古时代的工艺,又脱胎于陶瓷、织绣、镂雕等具有民族特点的纹饰,在不断地发展中,又运用于木刻版画、皮影、印染、陶瓷、装饰等各个领域里,形成了不同于世界其它地区的剪纸艺术特点,它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深厚的乡情美意,积淀了数千年的华夏文化于其中。它作为最朴实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可以说,剪纸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之深,流行之广,容量之大,作者之多,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所不及的。因而,它体现了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气魄,随着民族历史的不断发展而源远流长。有人称“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这是有其道理的。“镂金作胜传荆俗,剪采为人起晋风。”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显示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它具有单纯、明快、朴实、富有装饰性的艺术风格,以其强烈的夸张变形,大胆的构图、简练生动的艺术造型及随心所欲的剪刻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剪纸艺术发展的机遇与危机并存。一方面,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域文化的影响,剪纸艺术应用的范围已逐渐狭窄,艺术队伍也相应减少,真可谓是老作者将歇剪停镂,新作者柔弱不成熟。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剪纸这类传统民间艺术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剪纸艺术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