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冬至节气的习俗及含义 冬至的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也被人们称为冬节、交冬。我们都知道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到了冬至这一天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并且在古代来说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要知道冬至这一天在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在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管贫富,饺子都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是一种习俗,从古流传至今,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所以到了冬至吃饺子是一种习俗。 到了冬至这一天,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吃饺子,主要就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现在在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所以人们一直传承着这一习俗。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的含义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