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独坐敬亭山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以下是整理的独坐敬亭山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独坐敬亭山》教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味道,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加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孤独 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劝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渐渐地越飘越远,好像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吵闹声消退之后非常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逝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宁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孤独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示意了诗人在敬亭山巡游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宠爱。鸟飞云去之后,静静静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好像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也许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剧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宠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制造的意境仍旧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孤独 凄凉的境况,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