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腊八节的来历及意义 腊八节的由来 原来,据我国古书记载,“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进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其中尤以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之为“腊祭”,因此,人们也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之为“腊月”,将进行冬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 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但并不喝腊八粥,至于在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还和佛教有关呢! 据传,“腊八”这一天,是佛祖“成道日”,佛祖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遍游印度的名山大川,到处访问贤明。 有一天他来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时,由于又累又饿,终于昏倒在地。正好这时,一位牧女放牧来到这里,赶忙把自己身上带的午餐拿出来,用火加热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用粟米熬成的粥,还有从山上采来的各种水果,这对于多日不见水米的释迦牟尼来说,真是美味甘露。之后,他元气恢复,精神振奋,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从那以后,每当到了腊月初七这一天,寺院的僧侣都取清新的谷果,洗净器皿,终夜张罗,到天明时熬成熟粥用以供奉佛祖。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熬成粥来供佛。据宋代吴白牧撰写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到了腊八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的腊八粥。 后来广阔民间也争相效仿煮腊八粥,全家聚食,并馈送亲友。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而流传下来。 腊八节的意义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我国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腊八节各地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