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国庐山授课时间: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周授课教师:布衣老师授课班级:八年级共4个班【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欣赏中国庐山的风光。2、了解分析中国庐山自然景观的特点。3、通过图片欣赏和教师讲解,激发学生的对大自然风光的审美兴趣。【教学重点】了解分析中国庐山自然景观的特点。【教学难点】学生对文化遗产的感悟和珍惜。【课型】欣赏课【教学方法】展示、讲解、分析【法制渗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情感导入:如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第5条:为保护、保存和展出该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本公约各缔约国应视该国具体倩况尽力做到以下几点,(a)通过一项旨在使文化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起一定作用并把遗产保护纳入全面规划计划的总政策;(b)如该国内尚未建立负责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展出的机构,则建立一个或几个此类机构,配备适当的工作人员和为履行其职能所需的手段;(c)发展科学和技术研究,并制订出能够抵抗威胁该国自然遗产的危险的实际方法;(d)采取为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恢复这类遗产所需的适当的法律、科学、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e)促进建立或发展有关保护、保存和展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或地区培训中心,并鼓励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二、讲授新课:1、欣赏中国庐山自然景观,请学生说说对这些自然风光的感受。2、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三、引导欣赏,联系课件和图片详细了解中国庐山的相关内容。1、概况介绍: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为其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晋代高僧慧远(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胜地。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2、历史: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纪),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3、深远影响:在祖国的大地上,一说起四大佛教名山,几乎妇孺皆知,而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宗教文化则更引人入胜。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