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分考”是高考招生的有益探究(全文)2 月 24 日,全国自主招生考试中的“新年第一考”――复旦“千分考”在全国 24 个省(市)、33 个城市、43 个考点同时进行。(据《现代快报》报道)详细来说,“千分考”指的是“复旦水平测试”,这是一场高中文化课程综合学问的笔试,测试科目为“综合”,内容涵盖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千分考”共有 200 道题,每道题答对得 5 分,不答不得分,答错扣 2 分,卷面满分为 1000 分,考试时间为 3 个小时。对宽阔考生来说,要完成这样一场考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我国高中训练始终实行文理分科的训练模式,文科生不学理化,理科生不学史地;相应的,高考时文科生的试卷上没有理化的内容,理科生的试卷也不会涉及史地学问。如此一来,无文章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难以全面把握各科学问。当他们进行“千分考”时,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事实也是如此,很多走出考场的考生大呼“吃不消”,文科生普遍表示,“涉及理科的题不太会了”;而理科生呢,对于一些文科方面的题目同样也没有把握。正因为做不到文理兼修,很多考生未能答完全部试题。除了文理兼备外,“千分考”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现实的剧烈关注。这种关注就体现在试题中,比如:1.莫言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哪里发表了 1 个半小时的演讲?2.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主题是什么?3.美国放射到火星的探测器叫什么名字?4.20XX 年美国遭飓风攻击死亡 6 人,飓风的名字是什么?看看这些试题吧,绝不会在任何一本教科书上找到答案,但对于那些关注现实的孩子来说,答案却可以脱口而出。看得出来,复旦希望通过“千分考”来选拔出那些全面进展、关注现实的人才来。而这种选才方式,无疑是对传统应试训练的一种颠覆。长期以来,应试训练始终是我国训练的主流,尽管这种训练方式饱受诟病,但没有人能够撼动其在训练中的“霸主”地位。应试训练之所以长盛不衰,以书本学问为主的、僵化而死板的高考模式是一个重要缘由。事实上,正是为了迎合文理分科的高考模式,我国的众多高中才会早早对同学进行分科训练,结果导致文科生不懂得起码的理化学问,理科生缺乏起码的人文素养。反过来说,要想真正培育出高水平的人才来,就需要改革当前的训练方式,而改革训练方式的一个可行之道,就是改革当前的高考模式。究竟,高考是我国训练的“指挥棒”,高考模式变了,高中的训练方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