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能通过朗读、查阅沟通资料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并通过朗读理解 4、5 两个重点段。从而能理解、欣赏音乐《二泉映月》。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个重点段。 1.理解 4、5 两个重点段,感受二泉映月的美。 2.指导学生背诵 4、5 两个重点段。 录音机及二泉映月的磁带投影片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同学们提出了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让我感受到同学们个个都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要把这些问题解决掉,还要能够通过朗读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找精彩片断练读 1.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自己练习朗读,要求正确、流畅,假如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就更好了。 2.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指导。 3.生个别朗读。 三、理解重点片段(1)并指导美读 1.老师出示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难过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这两句是同学们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同学问:阿炳为什么小时侯听不到声音,长大了就能听到了呢?还有的同学问:阿炳为什么能从泉水中听到这么多声音呢?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知道阿炳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就可以了。课文中就有关于阿炳身世的介绍,看哪位同学读书最认真,并把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3.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4.课文中的介绍是非常简单的,仅凭这样的几句话我们还不能深刻地理解阿炳的内心世界。还有哪位同学想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炳呢? (学生纷纷谈阿炳的故事。老师适时引导学生了解查阅资料的途径:可以上网、去图书馆、咨询专业人士等。) 5.师小结,指导朗读: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在中国音乐家的故事里找不到他的名字,因为他只是一个民间艺人。他是道士之子,自小便生活在道观之中。父亲和道观中的乐器班子给了小阿炳最初的音乐熏陶,他就是在那时学会了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的。后来,他又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不幸的是,21 岁时,阿炳因病双目失明。从此,阿炳坠入了黑暗的深渊,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在生死线上痛苦地挣扎着。正因为他的一生坎坷不平,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悲伤,所以,当他在这个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孤独地坐在二泉池畔,心中百感交集,才能从泉水中听到(引读)深沉的,难过的,激愤的,倔强的(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6.下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