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_第1页
1/5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_第2页
2/5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_第3页
3/5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 寄予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楚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予、抑郁京怀的短暂解脱。 本文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来说明这一抒情结构的特点。 从意象上看,全诗有一个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的过程:从第一节的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到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再到第三节软泥上的青 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意象逐渐地由大到小,由概括到特写。而第四、五节的寻梦放歌进入了更具体的意象特写之中。然后由第六节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到第七节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逐渐由具体的特写回到概括的大景之中。这里,不愿打扰康河的我因金柳艳影荡入心中而走近康河,看着向自己招手的水草,竟忘了不愿打扰的初衷,想象自己成了一颗康河的小草,进而飘向自己如诗如梦的遥远青春。于是此时不管是撑长篱漫溯还是载星辉放歌,都已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康河就是我,我就是康河。游梦的极致为放歌,放歌却让自己走出了梦境,于是又开始走向大景,走向主客互为呵护的相对画面。 从情感抒发上看,与意象变化相对应,有一个抒情主体与客体之间感情沟通的由浅到深再到浅的过程。由第一节的轻轻的我走了到第二节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再到第三节的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逐渐由较浅的沟通到较深的沟通。再由第五节的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倒第六节夏虫也为我沉默,再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正是一个由深化沟通到较浅沟通的过程。全诗开始的沟通,一个在天上是彩云,一个在地上是康桥,与其说是遥相沟通还不如说是一厢情愿。当金柳艳影荡入我心中,是原河走向了我,进入了两相沟通的尽情约会。随着我走向水底青并愿做一条小草,而陷入最深的沟通,此时已忘了再别,忘了轻轻的来和轻轻的走了,于是进入了我心即底河、康河即我心的寻梦与放取的境界。一声放政或许惊醒了康河,或许惊醒了诗人,由情景化一重新回到主客相离、各自收敛激情,于是只轻轻地互祝安宁,周永远保存那份美好的情感记忆。 从审美境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