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读后感 600 字 《呐喊》是鲁迅 1918 年至 1922 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以下是我整理的《呐喊》的读后感 600 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呐喊》的读后感 600 字 1 翻看开了那本尘封已久的鲁迅的《呐喊》,其中的《阿 Q 正传》让我再次回味到儿时读它的那份惊喜,品味着此时的感悟与感动。 阿 Q 是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我以往问自我为何如今文人笔下没有如此生动的形象诞生?究起原因,是社会造人。那个封建时代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统治的时代,未庄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庄,阿 Q 是一个弱者,他受到这些地主恶霸的欺压,阿 Q的“假洋鬼子”与“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绝对不是阿 Q 所独有,这是时代产物。再如阿 Q 带给我们那几场让我们苦笑难言的戏:看杀革命党人、调戏静修庵的小尼姑、闹恋爱以及投身革命军队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质面前上演的,也并不是某个人同意就能改变的。 但凡看过《阿 Q 正传》的人都认为他是悲伤至极的人物。阿 Q他所受到赵大爷、赵白眼、小 D 和静修庵里那条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击折磨不必多说,最最可悲的是他竟有一套让人哭笑不得的取胜法宝,即他所实行的“精神胜利法”。这就是阿 Q 的生活哲学,甚至于说是在封建压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学。 我们总是会带着笑来读《阿 Q 正传》的,仿佛可怜的阿 Q 从被制造出来就一向被大家笑着。然而这笑并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带着讽刺、带着轻视或许是带着同情与怜悯的笑。他的精神胜利法,恋爱价值观,他的幸灾乐祸往往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赏。 能够说阿 Q 是一个当时社会中的一个小主角、一个弱小者,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一个为他着想的人,是一个封建乱世时的代言人。而任何时代都会有弱者,作为一个新社会的现代人,我们从阿 Q 的遭遇中更加应当去反思、去行动、真正扛起关爱身边的弱者的职责。 《呐喊》的读后感 600 字 2 有句老话说得好,“文史不分家”。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成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呐喊》描述的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在中国人迷茫踌躇之时,鲁迅用他的笔勾勒出了许多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在讲述这些人物的命运的同时给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那时的中国虽然表面上告辞了封建,但绝大多数普通的百姓思想守旧,毫无进取之心。在思想停滞,沉闷压抑的时刻,鲁迅借一个狂人的嘴将胸怀中的不满呐喊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