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家竺可桢》说课稿 课文《气象学家竺可桢》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记叙了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天气和大自然变化,并仔细做记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为我国的气象科学、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祖国蠃得了荣誉。文章脉落清楚,语言平实,没有太多深奥难懂的字词,因此,对内容的了解上无须花太大力气,但是,竺可桢,很多学生不认识,如何让学生感受竺可桢对科学执着的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针对《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以及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我拟定了以下目标:认知目标:学会本课 6 个生字,能理解掌握等词语的意思;技能目标: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一、二段;情感目标:学习 1 到 4 节,感觉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讨论上的精神。整节课,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而图画和音乐则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课一开始,我便出示竺可桢像,配以低沉的音乐这样导入:1974 年的一个清晨,一位老人,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与世长辞了。在去世之前,他躺在病床上,虚弱地支撑着身子坐起来,拧开收音机的旋钮,收听天气预报。他戴上了老花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 1 度,最低零下 7 度,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气象记录。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来呼唤他的名字吧。生齐读课题气象学家竺可桢。 形象的画面,低沉的音乐,加上老师那极富煽动性的语言,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竺可桢的病床前,未成曲调先有情,为课文下面的教学铺垫了情感基础。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平实的语言中体会竺可桢对科学执着的精神呢?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谈谈你读了整篇文章后脑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在学生用简要的词语概括了对竺可桢的感受后,我便让学生回忆一下,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一篇文章作为一个个体,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其特别性,但我们在强调其特别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共性即相同主题、题材、体裁的文章的相似的解读方法。读懂一篇文章重要,但学会阅读一篇文章更重要。 在学生归纳出写人文章以找事件抓言行悟品质的方法学习后,我便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你认为文章当中的重点句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培育他们鉴赏、体味字词的能力。这里我不会以自己认为的重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