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今日我们来欣赏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欣赏诗歌,主要是欣赏他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欣赏诗词的主要途径是品味诵读,所以今日我们就用诵读的方法来品味这首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许多诗词气概磅礴,西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何等的孔武有力,汉高祖刘邦写有《大风歌》:大风气兮云飞扬,何等的浑厚苍茫,豪杰之风,一脉相传,宋代苏轼又开创了豪放词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的波澜壮阔。英雄之气,千年流转,现代中国文坛上又出现了一位超越古人,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他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反映现代精神,作品气概更加磅礴豪迈,意境更加深远开阔。 今日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沁园春长沙》,领略他词中雄视千古的气概,感受他改天换地的雄心,看他是如何超越古人的。 老师先朗读这首词,同学们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字音。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掌握诵读的节奏,订正字音。 同学们朗读,尽可能把握好节奏。 同学们朗读的比较有气概,有感情,但是同毛泽东词中的气概相比不是十分到位。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对词的意境内容稍加分析,以加强理解,是我们读得更好。 首先,我们学习上阙,学生单个读上阙。 词的开头,独这三句交待了哪些内容?毛当时的情态是立,时间是深秋,地点是橘子洲头,而湘江北去则点明了毛所处的环境。 深秋季节,毛独立在橘子洲头,身旁是大江奔流,抬眼望去,毛看到了那些景色呢?请女生来朗读看的内容,要读的抑扬顿挫,男生勾画出看到的景物。 在这里毛泽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他具体描绘了那些景物呢?山林,江舸,鹰,鱼。 作者用语极其简练,我们来找一下作者在描绘景物是都用了那些词语来修饰呢?表示数目的万、百,表示范围的遍、层、漫,表示程度的尽、透。这些词语形象的表现了数目何其庞大,范围何其宽阔,深度何其深邃,这些词语用得确实好,但使用的最好的是那几个动词,生动传神的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几个动词是染、政、击、翔。请同学们思考好在何处? 染:拟人化,大自然用神来之笔,晕染的山林一片绯红。 争:争先恐后,生机盎然。 击:有速度,有力度,搏击长空,自由翱翔。 翔:鱼儿戏水,自由轻快。 这些景物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景物由眼前之景化为时间万物,有实入虚,意境更加开阔。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把握重点词语。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