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地平线》读书报告 《消逝的地平线》一书,作者为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成于 1933 年。 《消逝的地平线》以第三者的视角,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主要内容。从巴斯库尔地区局势恶化康伟等人等待乘坐飞机离开,却出乎意料的来到了香格里拉,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自己离开开始,而后,故事围绕一座气概恢宏的喇嘛寺展开,讲述四位西方旅客在喜马拉雅的冒险经历,以及在蓝月谷生活,直至康伟离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眼中,这个故事共有七个主人公,分别为心如止水着迷于中庸之道的康伟,才能平凡却充满热血又敢作敢当的马林森,秉承基督教价值观,一心为传教的固执小姐柏林克洛,天性乐观乐于运用自身能力的美国小伙巴纳德,除此之外,还有真诚待人,底线分明的张先生,神奇的大喇嘛和满族小姑娘“洛岑”。但是,故事主人公一定是主次分明的,大量笔墨围绕康伟渲染,康伟就是当仁不让的主人公。他们每个人的身后都交织着神奇而又诡异的色彩。譬如为什么张先生叫“张先生”,全书没有对他的全名着墨一丝一毫,而大喇嘛为何要把自己实为佩罗隐秘而又直接地透露给康伟,而又为何恰好在马林森离去之前宣布康伟为其继承人,又让康伟目睹其圆寂。与佩罗神父一事对比,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已经死去。然而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对满族“小姑娘”洛岑的叙述。文章中,其第一次出场时正在弹钢琴,且弹奏得十分美妙,这与后文张先生与康伟的对话“1884 年的事,那年她十八岁”联系起来,一个典型的满族小姑娘,纤细的手指却能弹奏优美的钢琴曲。包括最富盛名的莫扎特的名曲。那个时代的中国是闭关锁国的,思想是封建落后的,虽然在列强的侵略下不得不打开国门,但大多数名门望族所接受的依旧是四书五经式的内容和模式。这位满族姑娘身上虽有东方女性的温柔娴淑,但她所展示的却不是中国的古琴古筝美,结合她的情况来看,这点技能是值得怀疑的。继续“1844 年的事,那年她十八岁”,从中可以了解到洛岑生于 1866 年。但是,从全文来看康伟等人失踪即巴斯库尔局势恶化时间根据“得有一年了吧,1931 年 5 月份发生的”此时为1932 年,由此可以推算出洛岑实为 65 岁左右。再引前文张先生的话“无论怎样,我都会迅速衰老到实际的样貌”,所以,离开香格里拉的洛岑应该看上去 65 岁左右。那问题在于,为什么文章结尾医生却说“不年轻了,极老,比我认识的任何一个人都老”。事实证明其实蓝月谷有一种诡异的魔力,又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