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 2024 年—2024 年左右(尤其是 2024 年—2024 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以下是我整理的《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1 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青春的浓雾散尽以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 不要让某种集体的意志或者情感蒙蔽自我,你比你所想象的更自由。 集体如何通过其“集体性”来损害个体的认知能力。 然而她小小年纪,怎么可以这样放任自己的清醒。简直和纵欲一样糟糕,甚至比纵欲更加糟糕。 他得学了多少物理,才能把自己学成这个样子。 假如说徐晓所经历的悲伤给她留下点什么,大约就是对她的敏感与力量的成全。敏感、强大,仿佛这两种品质对她来说是同一件事。 她后来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这就是我的纽约,我的西伯利亚。 一种高尔基式的海燕感。 定义是一种绑架。人们总是恐惧自己在被定义的过程中遗漏掉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 在做梦自由的世界里,概率是暴君。 不禁感概千秋其实只是一秋,万代似乎只有一代。 生气,只有生气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也会无望,也会挣扎,也会痛。更糟的是,它的痛也会传染给你。 假如你正视自己拥有多少不必要的废物,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政治总是会变得官僚主义。 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 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呼唤,爱自由。 令人心碎的不是这个爱而不得其所的悲剧,而是讲述悲剧时,可以是这样若无其事的语气。 我想说的是,只有足够强大的人才会勇于脆弱,眼里有通向神的道路。 你能想到的全部理由,都是对的。 那么多心碎的声音,那么多蚂蚁的哈欠。 一个人占有的越多,就被占有得越多。 与其用力不从心的文字去冲淡曾经的光芒,不如用沉默来守护它。从这个角度来说,张爱玲晚年的少产和她早期的多产一样是因为骄傲。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2 看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得先用柴静的《看见》来垫一下,因为刘瑜就像一瓶红酒,喝太多了,容易烧心,而柴静是一壶清茶,清淡爽口,喝再多,顶多喝饱了,但清茶可以解酒的醉。 两个才女风格各异,但都极具才华,刘瑜的文章更像放大一百倍的碎碎念,金句子可以划到手软,初读刘瑜的书,可能会被她的牛逼句子吓到,还会被她的博士后的才华横溢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要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