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种对的答案,并将对的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题 1 分,共 20 分) 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 ) A. 孔子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凯洛夫 2.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教育标志是( ) A. 人类教育的产生 B. 古代学校的出现 C. 近代学校体系的形成 D. 终身教育的实现 3.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 A. 教育的领导权 B. 受教育的权利 C. 教育目的的性质 D. 教育构造的变化 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 A. 内 发 论 B. 外 铄 论 C. 成 熟论 D. 多原因互相作用论 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 ) A. 授受关系 B. 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C. 互相增进关系 D. 互相制约关系 6.培养学生作为一种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教程是( ) A. 基础型课程 B. 发展型课程 C. 知识性课程 D. 工具性课程 7.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 掌 握 知 识 B. 激 发 情 感 C. 道 德 内化 D. 活动和交往) 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C ) A. 《 大 学 》 B. 《 中 庸 》 C. 《 学记》 D. 《孟子》 9.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行出目前( ) 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毕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毕 C.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毕 D. 信息革命的出现 10.教育终身化的特点是( ) A. 古代教育 B. 近代教育 C. 20 世纪后来的教育 D. 后工业社会教育 11.学校文化的关键是( ) A. 物质文化 B. 制度文化 C. 校园文化 D. 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2.个体在不一样的年龄阶段体现出身心发展不一样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一样的发展任务,这体现身心发展的( ) A. 次 序 性 B. 阶 段 性 C. 不 平 衡性 D. 不稳定性 1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 社会本位 B. 个人本位 C. 社会规定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 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 引 起 动 机 B. 领 会 知 识 C. 巩 固 知识 D. 运动知识 15.《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应的教学原则是( ) A. 直 观 性 原 则 B. 启 发 性 原 则 C. 鼓 励 性 原则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