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单元知识点 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进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消失(“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政治上: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主线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进展。 6、商鞅变法胜利的缘由 (1)直接的详细缘由:a.秦孝公的支持。b.变法内容的相宜。c.商鞅方略的对的。d.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缘由: a.顺应了时代进展的时尚(主线缘由),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为何?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原则,在于其目的与否抵达。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胜利的启发: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士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时尚的变革,能推进社会进步。 初一历史学问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沟通 学问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沟通尤其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尚有许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规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抵达 500 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学问点二:鉴真东渡: 1.评价: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沟通中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鉴真承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缘由没有胜利,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持续进展第六次东渡,最终在 754 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奉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沟通作出了卓越的奉献. 学问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世界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纳科举制选拔官吏,引进中医,天文,历算等. 4.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 学问点四: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去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通过 4 年的长途跋涉抵达天竺. 2.重要活动及奉献: (1)在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