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概述: 一、分类: 1.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贫、溶贫。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障、溶贫、急性失血性。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缺乏造血原料、骨髓疾病(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异常组织浸润)。 红细胞破坏过多:内在缺陷、外在原因。 失血性贫血 一、临床体现: 1.一般体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 2.心血管系统体现:活动后心悸气短、心率过快、心搏有力、脉压增长。 3.中枢神经系统体现:头痛、头晕、目眩、注意力不集中、嗜睡。 4.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胀、恶心。 5.泌尿生殖系统:轻度蛋白尿、尿浓缩功能减退。 6.其他:皮肤干燥、毛发枯干。 缺铁性贫血 一、铁的代谢: 1.铁的分布:功能状态铁、贮存铁。 2.铁的来源和吸取:需要 20~25mg/d,大部分来自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食物中摄取 1~1.5mg/d 可维持铁的平衡。 3.铁的运送:高铁与转铁蛋白结合,运到各组织,通过胞饮进入细胞,在胞内再次还原为亚铁 4.再运用和排泄:RBC 正常寿命为 120 天。 5.铁的储存: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二、病因: 铁摄入局限性 慢性失血 三、临床体现: 1.贫血体现 2.组织缺铁体现: 发育缓慢、体力下降、智商低、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异食癖,吞咽困难。 3.体征:皮肤粘膜苍白、毛发干燥、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 四、试验室检查: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红多正常或轻度增多。 2.骨髓相: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多。 铁染色:铁粒幼细胞很少或消失,胞外铁亦缺乏。 3.生化:血清铁减少,总铁结合力增高。 血清铁蛋白减少 FEP 增高 五、诊断: 六、治疗: 1.病因治疗: 2.补充铁剂:网织红于 7 天左右达高峰 血红蛋白于 2 周后应上升,1~2 周后正常。 血红蛋白完全正常后仍需补充铁剂 3~6 个月,或待血清铁蛋白>50ug/L 后停药。 巨幼细胞贫血: 一、临床体现: 1.贫血体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 2.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腹泻,牛肉舌。 3.神经症状:对称性麻木,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 二、试验室检查: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大小不等;中性粒分页过多。 2.骨髓相:增生活跃,以红系最为明显,各系均巨幼变,骨髓铁染色增多。 三、治疗: 1.去除病因 2.补充叶酸和 vitb12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临床体现: 1.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