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崇拜思考 我看见水壶开了,兴奋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 这是我从 2024 年 5 月 26 日的《报刊文摘》上摘抄下来的一句话它出自英国凯思斯的《成功的潜质》。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凡人和不平凡的人的区别仅仅在于或者说主要在于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则善于思考。 《报刊文摘》还摘登过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勤奋遭到了斥责》。说的是现代物理学奠基者卢瑟福,一天深夜,发现一个学生在做实验,便问:上午干什么了?答: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晚上呢?做实验。卢瑟福斥责道:你一天到晚在在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勤奋的学生竟然遭到了斥责!文章说,卢瑟福对思考极为崇拜。 应该崇拜思考。我们老祖宗一向重视思考,孔子、孟子等先哲对思考都有极深刻的论述。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不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可惜不少人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不拿出时间夹思考,以至于思维总是在低水平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 在这方面,我有深切的体会。有时强调忙,就轻易地把思考放弃了。幸好自己常常给自己敲警钟,还没成为卢瑟福斥责的那种忙而不思的勤奋者。文革以前的我,大部分星期天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怀里揣着烧饼,作为午餐。读书倦了,就写。什么都写,小说、诗歌、散文。但写得最多的是教学方面的体会,天天写日记,鸡毛蒜皮,什么都记。我是思考型的读书者,读书时我总是喜爱把自已摆进书中,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摆进书中。写,更重要。文章是情的凝聚,是思维的升华。写的本身是最深化、最全面、最周密的思考。写,是最能锻炼人的脑筋的。一个不动笔墨的人,就很难算得上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即使在,文革期间,我读书和写作(主要是写日记)也几乎没有断过。别的书不能读,就找鲁迅的书读。读的什么书?鲁迅的书。这就相安无事了。我要感谢习惯--读书、写作的习惯。做好习惯的奴隶,真是受用终生,幸福终生。读写不断,思考就不断。 除了读书,还去读社会、读人,包括读自己。我刚参加工作时,常常为学生的作业潦草而发愁。一天,我无意中发现贺恒久老师那班的作业十分干净,于是向他讨教。他说:要严字当头要求要严,批改要严,对个别不自觉妁学生更要严,要抓而不放。刘绍鼎老师似乎没有贺老师那么严,但他班的作业同样写得好。刘老师说:老师要写一手好字。刘老师的字写得确实美丽,他改作文都是用毛笔,那蝇头小楷很有赵孟顺的神韵。于是我又练字。这样,一加一,自然就大于一了。工作后的第二年,我又兼高年级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