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1、货币:含义指固定地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特征:它是衡量和体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它可用来购置任何商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互换的能力。2、信用货币:是指在信用基础上发行的,并在流通中发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3、货币购置力,即指一定价格水平下购置商品、劳务的能力。3、汇率指: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者说是以一国货币所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4、财政发行指货币发行也也许是为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而向银行透支5、外汇:它是一种以外币表达的金融资产,同步,可用作国际支付,并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和支付手段。6、价值尺度:指货币作为尺度用以体现和衡量商品劳务的价值。7、流通手段:是当货币在商品互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8、信用发行或经济发行:是指增长贷款发放是基于生产和流通扩大的需要,由此增长的货币发行是适应经济需要的。9、国际货币:在现代各国普遍实行不兑换的信用制度下,黄金已基本丧失世界货币地位,而由某些国家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取而代之。10、信用含义: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特征:偿还性、付息性。11、商业信用: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络的信用形式。商品的赊销和预付货款是其重要的做法。最经典的做法是:商品赊销。12、银行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业和个人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信用形式。存款和贷款是最基本的形式。13、国家信用:中央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同国内外其他信用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信用关系。分内债和外债。内债重要采用政府债券发行方式。14、消费信用: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直接有于生活消费。15、民间信用:即个人信用。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关系。16、直接融资指:资金盈余者直接购置资金短缺者的债权或产权的一种融资方式。17、间接融资指:是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首先,以债务人的身份将资金盈余者的盈余资金筹集起来,另首先,又以债权人的身份对资金短缺者提供资金。银行向资金盈余者发售的金融工具重要为多种存款凭证。向资金短缺者提供资金的重要方式为多种贷款。18、金融证券化即:资产证券化:指银行贷款和其他资产转换成可在金融市场上发售和流通的有价证券。19、利息:西方经济学家从借贷关系表面出发,认为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因出让货币使用权而从借款人那里获得的赔偿,或者说是资金短缺者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的成本。从本质上说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