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工程师”或“园丁”(遴选公选面试积淀)(原文作者张丙宣) 在大数据治理中,政府的目的是多样的。首先要提高行政效率,增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引领和带动新兴产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另首先要加强监管 ,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防止数据泄露,减少社会风险。政府必须同步饰演好两种角色:“工程师”和“园丁”。“工程师”展现了政府刚性的一面 , 它是技术专家对经济社会的 直接干预 , 包括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等 ; 除了刚性 , 政府尚有 “园丁”的一面 , 重要体现召集人、催化剂的角色 , 它并不直接提 供公共物品 , 而是扶持之手、保护之手 , 给社会发展和成长留足空 间。 ▲作为“工程师”的政府 实际上,目前某些政府部门远远没有做好大数据治理的准备。有些政府或部门甚至将资源用于建设新的数据库,强化数据的碎片化,这种做法严重偏离了大数据治理的初衷。当然,这种做法本源于数据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权力。建立分散的数据平台、用部门利益取代公共利益的做法正是大数据所应竭力避免的问题。因此,在大数据治理的决策上,作为“工程师”的政府规定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目的出发,加强大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提高政府监管能力,以实现社会整体目的的最大化。 做好大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在共享发展和包容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做好大数据的产权、数据资源的原则、交易和使用的规则、共享和安全规范等方面的立法;改革政府的数据治理体制机制,增进数据原则化、设备兼容和数据资源共享,逐渐将不一样政府部门的数据统一纳入到开放性的大数据中心,整合分散的数据和资源,实现由碎片化的小数据治理向整体性的大数据治理转变。推进大数据在交通、医疗、环境保护、供水、供电、教育以及民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开放服务、精确服务、智慧服务。 强化服务市场主体的能力 , 实现大数据效应的最大化 。严格贯彻国务院办公厅《有关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运用大数据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简政放权,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打通服务的“最终一公里”;运用大数据优化经济运行预测预警机制,稳定市场主体预期;运用大数据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把政府的政策与企业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向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精确性的服务,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介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办事成本。 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 , 引导市场主体合理规范地应用大数据 , 让大数据的风险最小化。加大对市场主体使用大数据的监管力度,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