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冠心病心绞痛 内容提要: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的瘫痿论篇,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之症。以“元气亏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见气亏诸态,若忽然归并于上半身。不能行于下,则病两腿瘫痿”,故当以补益既亏之五分元阳之气为治,遂立名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剂。 补阳还五汤经历代医家的不停发挥扩充,其临床应用范围已日益广泛,治疗疾病重要波及如下几种: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痴呆、中风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等;2.神经系统疾病。如后遗神经痛、神经炎、神经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等;3.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结肠炎、肝炎、肝硬化等;4.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5.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等;6.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等;7.外科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滑膜炎、肌损伤等;8.妇科疾病。如子宫出血、盆腔瘀血综合征、痛经等;9.儿科疾病。如病毒性脑炎所致小儿急性偏瘫等;10.男科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11.眼科疾病。如玻璃体出血、视网膜动静脉阻塞、视神经萎缩等;12.耳鼻喉疾病。如突发性耳聋等;13.皮肤科疾病。如皮肤瘙痒、斑秃、结节性红斑、网状青斑等。 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气虚血瘀证为多,或在此基础上兼夹其他证型,气虚血瘀贯穿于胸痹心痛的全过程。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大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常获得满意疗效。 如张某某,男,52 岁。因心前区疼痛 4 年,近一月加重于 4 月 3 日初诊。证见心悸、胸闷、气短、背痛、少寐、乏力、活动后尤甚、面色紫暗,舌淡紫,边有瘀斑,苔白腻微黄,脉沉弱而涩。析其病机为气虚血瘀、闭阻心脉。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处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 30g,党参 15g,赤芍 20g,当归 10g,川芎 15g,枳实 15g,茯苓 15g,甘草 10g.7 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患者自觉心前区疼痛减轻,气短、乏力、胸闷好转,但仍感睡眠不实,又增口干。上方去茯苓,加夜交藤 30g,生龙骨 30g,7 剂。 三诊:诸症状基本消失,告愈。 胸痹心痛多见于年迈体虚的中老年人,以“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气大衰,九窍不利”。或劳倦内伤,损及中州,脾虚转输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养心,或为肾阳虚衰,不能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