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教师招聘考试一、单项选择题1.由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想方设法地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发展,才能保障()的有效进行。A.社会活动B.教育活动C.生产活动D.集体活动2.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念是: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是()的研究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处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A.教育实践B.教育活动C.教育教学D.教育管理3.在未来社会,人类将进入“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所谓()是指人不仅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而且也摆脱了“物的依赖性”,从而真正独立地、自由地存在和发展自身,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活动。A.特殊性B.独特个性C.自由个性D.自主性4.教师的法律地位是通过立法确定的教师职业地位。从广义上来看,教师的法律地位应涵盖教师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方面的内容。A.文化地位B.组织地位C.思想地位D.政治地位5.从总体上来看,人的发展非常复杂,是一个生活与()并进的过程,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构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过程。A.生产B.进步C.发展D.生长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心理是()A.脑的机能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D.在实践中发展7.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发散思维B.聚合思维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8.老师上课时,声调抑扬顿挫,就容易使学生()A.分散注意B.集中注意C.转移注意D.分配注意9.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A.2岁B.4岁C.6岁D.8岁10.焦裕禄同志生前常在夜晚睡觉前,把一天经历过的事情想一遍,人物的音容笑貌、事物的具体形象历历在目,他称为“过电影”。这是()A.想象B.记忆表象C.保持D.再认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略。2.C【解析】新课程改革认为,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自由个性”的概念。4.D【解析】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指法律赋予教师职业的权利、责任。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从本质上确立了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所特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5.D【解析】略。6.C【解析】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它是由具体的个体在头脑中进行的由于人的知识经验、需要、愿望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同。7.A【解析】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但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上。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核心。8.B【解析】略。9.A【解析】已有研究指出,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10.B【解析】记忆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笑貌。一、单项选择题1.课的类型是指根据()划分的课的种类。A.教学规律B.教学内容C.教学原则D.教学任务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教学原则。A.直观性B.启发性C.巩固性D.思想性3.衡量各科教学的重要标准是()A.教学计划B.教学目标C.教学大纲D.课程目标4.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A.德育B.体育C.智育D.美育5.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A.成熟B.环境C.遗传素质D.教育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地方B.中央C.社会力量D.学生家长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2.B【解析】“产婆术”是启发性原则的典型体现。3.C【解析】略。4.A【解析】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组成,五者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