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我第一本书》评课稿八年级语文《我第一本书》评课稿 舞者,轻快而灵动,优美的舞姿,娴熟的舞技都会让人叹赞不已。看舞者,是一种欣赏,更应是一种享受。今日的课上,我看了一群舞者,舞者中既有牛汉,也有师生。 作为作者,牛汉的朴实文笔下的舞不再多说;作为老师,很好地处理了整堂课的结构,即使算不上水银泄地也可够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比比皆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展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很多时间,学生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追问,延续性的提问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老师在人格上做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尝试着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老师的尊重和理解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无论是复述课文还是思考的质疑,老师让自己退避三舍,做到了以退为进,让学生去讲,让学生表述,不轻易打断学生,正因为这一点,又体现了老师的精准角色定位。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在本文浅显易懂的前提下,老师让学生主导课堂,自己定位在首席与引导的角色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为学生,由于老师的努力,群舞也有了画龙点睛之作,从自由朗读到复述,从思考到质疑,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有条不紊的展开自己的生本活动,并时有妙语如珍珠落盘,让人一新。也不得不赞叹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不得不承认孩子们的领悟,提升了一定新的境界。 然而,遗憾的是,原本可以更为出彩的舞却戴上了沉重的镣铐,带着镣铐的舞者由外而内必定都是沉重的,不幸的是,这一群舞者无一例外地都戴着镣铐,所以,也无一例外都是沉重的。 牛汉的沉重情有可原,在 20 世纪如此艰辛的生活中,镣铐随处可见,而戴着镣铐仍能起舞,不得不佩服牛汉的乐观和坚强。 退一步而言,镣铐舞固然不太美观,但如步调一致,倒也可以在嗡嗡作响的镣铐声中感受一份沉重美,可惜今日的舞者却凌乱了些,带给人更多的是章法的缺失。 在本文中,戴着镣铐的舞者体现出“三解”不足的问题: 1、解读文本不够。要贡献一道大餐,首先要了解舞的.精髓,有外而内地化在外在言行和内在的思维上。解读文本,首先要解读文本的作者,今日展示的作者介绍停留在了作者的原名、作品上,而这些对了解作者,了解文本诞生的背景是无甚帮助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先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因为创作来自于生活。这位出生在上世纪初的老人人生坎坷自幼生活艰辛,只有创设这种背景,才有助于学生去感悟牛汉对第一本书为什么记忆犹新,但授课者没有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