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申报书一、数据表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二、主持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主持(参与)并完成的县级及以上课题(研究课题如已结题,请提供课题结题证书、鉴定意见复印件,单位盖章附表后)三、主持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近三年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请提供著作、论文的封面、目录、正文及获奖证书复印件,单位盖章附表后)主持人(参与者)课题名称课题类别立项编号批准时间研究周期批准单位文件编号完成情况贾彩霞优质课堂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HN-B-021一年FHB110141结题成果名称著作者成果形式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发表出版时间项目组主持人、主要成员前两名主持(参与)并完成县级及以上课题的证明材料粘贴栏注:本页内容格式只是示例,需要时均可加行、加页。粘贴栏四、课题设计论证问题的提出,研究的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研究的创新点;研究方法等。(可加页)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以小组活动为中心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并围绕小组活动来安排教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小组的功能主要是:小组学习、分组训练、质量评价、检查复查等方面。但小组较多,检查信息反馈很难及时,对于每一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检查进度等不好全面掌握,不利教师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不利教学进度的调控,也不便发现学生进步的轨迹。现在,我们见到的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有效性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如何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更加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课题摆在了许多科任教师的面前。二、课题的界定《农村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以小学课堂教学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整合学习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有效性”。“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所谓“有效性”,就是指通过小组在一段时间的讨论或动手实践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是对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为的结果的一种整体性设想与运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精心开发、设计互助性学习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创设积极的氛围,提高合作技能,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维果斯基派,操作主义现象派,社会认知学派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作过一系列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对自主学习问题的研究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在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等基本问题上都取得重大进展。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途径方面却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索出了许多值得借鉴和可供推广的方法和经验。“互助学习”源于合作学习中同伴互助的原理。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80年代后,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于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从90年代初期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从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意义、基本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合作学习建构起完整的理论框架,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并研究合作学习,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总之,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