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区县:天津市红桥区学校:天津市第五中学学科:政治作者:杨茗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道德素养,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基于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选取那些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思想品德课教师,实施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境,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三、教学评价的生活化:教师要成为学生品德的积极欣赏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关键词:新课改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道德素养,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基于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一、教学内容生活化: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要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成为“死教学”,必须“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生活。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选取那些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1.合理挖掘教材,融入更多生活信息:教材是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是学科内容的载体。过去我们的教学要“扣本扣纲”,不能超越大纲和课本。而新课程提倡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过去是“教教材”,现在是“用教材教”,这样教材只是范本,教材中的例子就不是唯一的,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把握两个度,即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文字精练,而且增加了大量的“讨论”、“活动与探究”、“相关链接”等,可读性非常强,但有些事例具有共性却缺乏个性,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接受和信服。因此,教师就有一个开发课程资源的任务,教学中要注意活化教材,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中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尽可能地运用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事例,特别要注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如教师本人、学生自己、本校、本地区的事例,不要用太大、离学生太远的事例,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选择材料、引导思考和指导行为,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如:在学习《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时,当学到网络的娱乐功能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就利用学生大多喜欢玩游戏这一普遍现象,同他们先交流了游戏吸引人的地方,以及适当的玩游戏,玩适当的游戏对我们开发智力,活跃思维以及放松身心都是有好处的。但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而且网瘾常常是悲剧的根源。在这里我为学生提供了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的一段视频资料。(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网瘾问题调查,和天津13岁网瘾少年张潇艺因沉迷网络游戏而自杀的案例。)这段视频的播出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震撼,因为事情就发生在他们出生成长生活的城市,而悲剧的主人公是和他们同龄的少年,我想这比我们老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的事例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甚至是震撼,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但轻松愉快地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而且这些事例也教育了学生,感动了学生,相信能使他们终身受益。2.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新课改中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些经验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行为及道德水准。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正是源于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