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第9课 劝学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学案

高中语文 第9课 劝学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学案_第1页
1/6
高中语文 第9课 劝学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学案_第2页
2/6
高中语文 第9课 劝学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学案_第3页
3/6
劝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知识导学】(一)作者情况: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三)成语积累: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四)荀子名言: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6.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7.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8.玉在山...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第9课 劝学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