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歌的情感基调。具体作用如下:(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的正文,以为是写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人神清智明,思想永远鲜活。(2)题目表露心情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没有遇见隐者遗憾的心情。(3)题目展示思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内容。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我们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4.析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5.明典故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中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6.抓尾句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通常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第 4 课 《诗经》两首它,是诗歌文学之鼻祖;它,被儒家圣贤奉为经典;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精华……它,就是《诗经》。打开《诗经》,我们好似穿越了千年的光阴,来到了那个时候的卫国,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美丽女子,她似乎正在向我们诉说着哀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在依依不舍,而“我”在缓缓吟唱。这样的画面穿越时空的隧道,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情思——拳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