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一、素质教育目的1. 知识目的:a 常识性简介化学研究的对象。b 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某些易辨别的经典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c 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能力目的:培养学生观测、描述试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3.德育目的: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试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试验中的仪器美,化学试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爱慕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难点:怎样判断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处理措施:(1)通过观测演示试验,列表记录试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三、试验及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四、学法引导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络。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互相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络。2. 学会观测化学试验。首先要观测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测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测试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五、课时安排2 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 分钟),也可运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新课讲授: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构造怎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