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林黛玉”的求职启示 敢亮自己的牌,还要会亮自己的牌 在谈到《红楼梦》“林黛玉”这一艺术戏剧影视形象时,作家刘心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 20 世纪 40 年代,《红楼梦》第一次被拍成电影,周璇扮演的林黛玉表现出清纯天真的一面,堪称经典;60 年代,王文娟在越剧版《红楼梦》中扮演的林黛玉,突出了诗意、美丽的一面,也是一个经典;80 年代,陈晓旭将林黛玉的古典美充分展露在观众面前,又是一个经典;据此类推,我相信‘第四代林黛玉’蒋梦婕和‘准第四代林黛玉’林妙可,也应该能够创造出经典。” 如果将四代“林黛玉”塑造经典艺术形象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她们当初的角色应聘就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环节。她们——尤其是“第三代林黛玉”陈晓旭和“准第四代林黛玉”林妙可跨过这道环节的经历,能带给广大求职者什么样的启示呢? 1985 年,《红楼梦》剧组开始选聘演员。当年 18 岁、一直喜爱《红楼梦》和诗词歌赋的陈晓旭听到这个消息后,拿着一张背面抄着一首诗的自己的照片找到导演,毛遂自荐,要求饰演林黛玉。导演虽然觉着陈晓旭在气质外貌上极像林黛玉,但由于对陈晓旭的演技没有信心,所以就有意让她演另外一个角色。陈晓旭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 凭着这几句话,陈晓旭最终成了“第三代林黛玉”。 2007 年岁末,在得知新版《红楼梦》剧组要招小演员时,时年 8 岁的林妙可就提前作起了准备。那几天,她不仅请爸爸林晖和妈妈刘喆平再次给自己讲了《红楼梦》的大致内容,而且还背诵起了《红楼梦》里的一些诗词——学习或演出之余,常常蹙眉敛额地背诵着“红楼诗”,不是“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抑或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后,林妙可于 2008 年 1 月 10 日,在爸爸林晖和妈妈刘喆平的陪伴下,来到《红楼梦》剧组接受面试。 在对林妙可的外形审视了一番后,一位副导演笑着问林妙可:“你为什么要来剧组应聘呢?你了解《红楼梦》吗?” “我了解《红楼梦》,我喜欢里面的人物,特别喜欢林黛玉!” “为什么特别喜欢林黛玉呢?”副导演继续追问。 “因为她姓林,我也姓林!” 林妙可调皮地答道,“我还能背《红楼梦》里的一些诗词呢!”说着,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