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于现代诗的世界——由余光中的《乡愁》浅论诗歌创新教学 经过七八年的正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古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现代诗歌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形象大于思维,寥寥数语总是承载了诗人满腔的深情。华丽也罢、平淡也好、文字只是一个载体,学生能通过文字领悟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乡愁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学生自己的乡愁,这首诗才算学会了。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里选录的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其实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短短的十几行字中蕴涵了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要教学生欣赏现代诗,尤其是欣赏《乡愁》这一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曾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感情环境中去。认真看余光中的《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愁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生领悟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我们的课堂。 创新之前,我们先要完成的就是对诗歌的领悟。但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诗歌的教学,永远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老师说得再多,学生理解未必有期望中的十分之一,老师说的再好,也只是老师自身对诗歌的感受,而非学生的,与其老师不断地说,倒不如给学生创设一个乡愁的氛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近思乡的愁绪。所以,第一步,要有一个有感染力的、能让学生进入乡愁情境的导入。这种导入光用老师的语言是不够力度的,我们可以尝试其他手段。余光中的诗,因在赴美留学期间受了当地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十分注意节奏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诗作被人选中谱曲演唱,包括《乡愁》亦是如此。其诗作中有一首堪称乡愁的姊妹篇的《乡愁四韵》,由台湾民谣歌手罗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简单动听,音画的结合将乡愁的气氛渲染得极好,令听者不免愁上心头,颇有绕梁三日之感。歌曲画面的设计也渲染出此种愁绪,无论是“长江水”、“海棠红”还是“雪花白”、“腊梅香”,每一个画面都是启发学生想象的美感元素。学生在欣赏此曲之后,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个好的开端就等于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