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 学案教学目标 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2.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导向教学重难点 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从小生活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 2.正音 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 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 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 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41 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76 年 10 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 1938 年 2 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四、文本研习: 用心 爱心 专心1.听录音,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听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忧郁、悲哀、沉重。 3.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色彩:灰暗。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4.这些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