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论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考点】劳动力与劳动【解析】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工人的劳动,而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故C项正确,AD项错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故B项错误。2.【答案】A【考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解析】四个选项的内容都与劳动力商品有关,而且内容本身都是正确的,但从题目要求看,最符合题意的是A项。3.【答案】D【考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解析】抽象劳动不是转移而是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故选择D项。4.【答案】D【考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解析】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资本的本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的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故D项正确。劳动力商品不是资本的本质,故C项错误。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因此,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不是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特点,故A项错误。B项讲的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不符题意,故不选。5.【答案】D【考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解析】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着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这是劳动力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突出特点。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故D项正确。A项表现的是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共同点,故不选。B项是劳动力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故不选。劳动力的价值并不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决定,而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故C项错误。6.【答案】C【考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解析】资本主义是一种以雇佣剥削为特点的制度。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故选C项。A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决定性动机和实质,是资本主义上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故不选。B项是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故不选。D项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造成的社会后果,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故不选。7.【答案】C【考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解析】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制度,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在奴隶社会,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奴隶主对奴隶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的。在封建社会,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人身自由。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故C项正确。8.【答案】D【考点】剩余价值生产【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劳动超过了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这个“一定点”的时间,都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故D项正确,AC项错误。劳动力价值不是像生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