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高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它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以下是我整理的合欢树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品味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教学方法: 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讨论、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3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日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品味母亲的爱 问题:能回忆怀念母亲的物品想必有很多,史铁生这篇文章为什么选择合欢树来悼念母亲? 明确:母亲对合欢树的精心照料是她呵护关怀我的写照。 追问:为什么从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能看出是她照顾“我”的写照?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和母亲对“我”的关怀照顾有什么具体的相似之处? 沟通要点: 对合欢树希望的表现: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旧让它长在瓦盆里。” “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对“我”的希望表现: ●对治好“我”的希望: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对“我”从事写作的希望: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母亲的话中体现出的小心翼翼又满怀希望,一方面尽力维护残疾儿子的尊严,一方面激励和鼓舞儿子写作的信心。 比较第一段和第三段母亲对我写作的表现的不同态度。 沟通后明确:母亲对“我”对合欢树都抱有无限的希望,希望合欢树能开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