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陈子昂《晚次乐乡县》诗歌鉴赏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陈子昂的诗,大多以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无论从结构的严谨或情韵的悠长上说,都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 诗题中的乐乡县,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来,本篇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次是停留的意思。 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逝,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杳,遥远。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入城前见到过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这时已在视野中消逝;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尤其是一个平字,用得出神入化。萧梁时钟嵘论诗,有所谓自然英旨的说法(见《诗品序》)。平字用得既巧密又浑成,可以说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诗家妙笔。颈联这两句的精彩处还在于,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剥进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安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jio叫)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定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