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给统计工作带来哪些难题 城市化快速进展的趋势势不可挡,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对客观反映社会经济进展变化的统计工作来说,城市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统计工作作为客观反映社会、经济进展变化情况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需要及时、准确地反映这一历史过程及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统计方法,以适应城市化进展的形势。本次调研着重考察城市化对人口统计、就业统计及城市住户调查的影响。 城市化对人口统计的影响 1、总人口与流动人口统计。 城市化的过程意味着人口向城市的空间集聚过程,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城市内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据 2000 年“五普”统计结果,广东省流动人口(指常住半年以上的非本市户籍人口)达 2105 万人,接近全省总人口的 1/4(24.4%)。其中流动人口较多的深圳、东莞、广州的流动人口分别达到 585、492 和 331 万人,分别占这些城市总人口的 84%、76%和 58%。 由此可见,对于城市化进展迅速的地区,做好流动人口的调查统计工作对于人口统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流动人口的调查统计可以通过人口普查猎取相对比较准确的结果。问题是我国人口普查 10 年一次,即便是小普查也要 5 年一次,因此如何在非普查年份搞准流动人口的统计数字显得极为重要。 据调查,广东多数地区流动人口数据主要由公安部门提供,而公安部门主要是根据办理暂住证的人数来统计流动人口的,那些未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则无法统计,因此,所获得的流动人口数据往往低于实际流动人口数字。对于城市化进展较快的地区来说,流动人口统计已成为重大难题。 一个地区人口统计数字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人均经济指标的准确性。调查显示,广东各市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计算人均 GDP,其中深圳市采纳常住人口作为分母进行计算(其常住人口与普查数字也有较大出入),而东莞、清远等市则按户籍人口进行计算。在刚刚结束的 2024 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国家统计局提出今后各地人均 GDP的计算均按常住人口计算。 因此,目前准确计算各地人均 GDP 关键的问题在于,在非普查年份,如何搞准各地的流动人口数字。 2、“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关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统计,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城镇”、“农村”的界定,即哪些地区属于城镇,哪些地区处于农村。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城乡的划分大多出于行政管理的考虑,并经历了多次变化,各地情况也不尽相同。 从广州市的情况来看,1999 年及以前是根据地域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