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期待视野理论的阅读教学探析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既是培育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又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根源。因此,教学中老师必须重视和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以及由此激发的学习力。 一、找准并立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使阅读教学与学生的期待视野契合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阅读前已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但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不断进展变化的,不同的读者因为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定导致对同一部作品产生理解和评价的差异,因而阅读教学必须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期待视野,以及不同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接受水平。 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还告诉我们: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把握学情并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即教学前或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想要了解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并从中清楚地捕捉到学生最想了解什么以及最需要了解什么(即阅读期待是什么)。老师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阅读教学,不仅会使阅读教学方向明、动力足,而且这样的教学过程还是促进学生自我求知、自我探究、自我进展的过程。 以教学《猫》为例,教学重心应落在哪里呢?学生的期待视野又是怎样的呢?为求证这两个问题,邹兆文老师曾设计一份问卷作过学情调查。 问题一:读了这篇文章你最突出的感受(感想)是什么?由此,你能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问题二:在内容和写法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 从收回的 113 份学生问卷看,绝大部分学生对文章描写的内容、文章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另外,学生还提出 30多个问题。其中,有 38 名(占 33.63%)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写三只猫都是详写。显然,学生对文章的写法有疑惑。这表明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猫》这篇文章的内涵。 不仅如此,邹老师还搜集了 12 份《猫》的教学设计。比较讨论后,他发现这些教学设计无一例外地都把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放在了课文的内容、主题及社会意义等学生已理解的内容上,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则只有零星的提及。由此可见,对于《猫》这样一篇文章来说,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和有利于学生进展的教学,依旧是一个值得我们广阔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 李镇西老师的很多示范课都会问到两个问题。学生读完文章之后他常常会这样提问:大家有什么疑问吗?能说一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