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拨动学生的情感─—《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及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教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命教育的内涵是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世界因为生命而精彩,也因为生命的被毁而凄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正是雷利的父亲这朵生命之花因为战争而毁灭了,让他的儿子如此悲痛乃至向联合国秘书长贝利写信向国际社会呼吁: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认识生命,体验雷利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联想到千千万万的人们在战争中丧生,千千万万的孩子,家庭遭受的不幸,才能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认识生命的可贵,就会和雷利站在一起向世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生命的可贵,生命被毁给人带来的痛苦,蕴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要靠同学们凭借语言文字去体验,去感悟。 一、通读文本,整体感知 片段一: 师:(电脑显示一封信)同学们,这里有一封 96 年北京二中一位叫雷利的学生写给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贝利的信,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信呢?想知道吗?(播放课文朗读) 师:(听完朗读后)雷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你听出来了吗? 生 1:是他爸爸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加利先生赞扬了雷利的爸爸,他和妈妈表示感谢。 生 2:雷利的爸爸是因为战争牺牲的,两年多来,雷利的一家沉醉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雷利希望世界和平起来。 生:世界并不太平,雷利代表他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加利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 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在对话沟通中对信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这封信能打动我们,打动世人的不仅仅是这些外在的原因,一切能够打动人心的只有文字后面蕴藏的情感即雷利失去父亲的巨大的悲痛之情及对战争的痛恨,这封信是雷利血泪的倾诉,也是他沉痛的呼吁。因此应找出文中那些感动人的语句去体会。 二、多元解读,体验情感 片段二: 师:同学们,文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为什么自己这样感动。大家沟通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出示句子一: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师:同学们,请你再读读这句话,读这句话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出现出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 1: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