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认证与品牌培育金发忠(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2005 年 4 月 18 日)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就农产品认证与品牌问题和大家作个介绍和交流。大家都知道 ,在农产品方面,质量安全是热点,认证认可是着眼点,品牌效益是落脚点。也有同志说,质量安全管理是基础,认证认可是手段,品牌效益是目的。就我的看法,质量安全管理是隐性的措施,认证认可是感性的手段,品牌效益是理性的选择和追求。所以,我今天将围绕农产品认证与品牌问题,和大家讨论、介绍四个方面的情况。一、关于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原则问题 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非常特殊。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农产品生产的个体规模小,品种分散多样,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标准化和品牌化基础较差,法制不健全,市场化准入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进出口农产品贸易量基本持平。针对这些情况,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运用什么样的理论,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政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分析和评价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特别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应当说是提出了一些大的工作思路,运用了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遵循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概括地讲,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最基本理论就是全程控制理论,也就是推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最基本的管理导向和趋势是从追求产品合格到追求过程合格,从追求过程合格到追求产品安全,从追求产品安全到追求过程安全 ,采取的是三步走战略。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评价,也经历了从定量评定到定性评定,从符合性评价到心理满足度评价转变,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 (一)运用的最基本理论一是全程管理理论。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基础理论。农业部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启动之初便明确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指导思想,打破了过去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行业、分环节管理的理念,强调以生产源头和过程控制为重点,以产品管理为主线,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以保证最终产品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打通了农业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的行业阻隔、环节鸿沟,真正体现了新时期农产品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消费,消费需求是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最高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农业部门质量安全管理视野和观念的一次大解放。二是过程追溯理论。这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向是超前的、大胆的理论运用...